三包的“保修包换”将加速乘用车品质服务竞争
史上修订次数最多的部门规章“汽车三包”规定总算在2013年1月15日出台,全称为《家用汽车产品修理、更换、退货责任规定》的这个部门规章历时11年总算在这届政府任期届满之前出台,这并非某些评论者所说的“出台容易执行难”,事实上,“家用汽车三包”出台不易,执行肯定更不易,这是意料之中的。但这不正是中国社会经济改革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的写照吗?
作为一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基础性法规,家用汽车的三包将在2013年10月1日开始实施,以这种倒计时的方式来实施,各个利益群体能够有充分时间在公共舆论平台上进行讨论实施细则。生产商、销售商、维修商、消费者以及各方的代表机构消费者协会、维修行业协会、汽车流通协会、汽车工业协会会在《三包规定》正式实施前的200多天里充分讨价还价,各生产商能够充分利用《三包规定》出台展开品牌营销竞争,而《三包规定》的相关规定不仅将加大厂商提升产品品质的压力,同时也将加大各厂商4S体系售后服务的责任,这些都为不同品牌间的竞争开辟了新的战场,可以预期,《三包规定》的出台将加速乘用车品质和售后服务的竞争。
在“包修”方面,《三包规定》明确了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者行驶里程6万公里。事实上部分厂商的质保期已经超过这一规定,尤其是一些自主品牌,比如比亚迪去年就实施了全车系4年10万公里质保,部分日系厂商也对旗下高端车型提供3年10万公里质保。但还是有一些主流厂商只为车主提供2年/6万公里的低标准保修。此次“三包”出台至少会逼着这些厂商将保修期延长1年。从近年来JDPower的IQS调研结果看,那些采用更长保修期的厂商在产品品质方面也更好。预计未来几个月很多厂商会集中出台延长保修期的政策,这些政策是否会先于“三包”实施,是否会惠及以往车主,是否会提供更高里程、更长的保修期,这些都是营销的热点。
在“包修”方面,需要引发厂商、经销商和消费者注意的是“维修时间”。这个在历次三包征求意见稿中不停地修改。此次三包规定包修期内,因产品质量问题每次修理时间(包括等待修理备用件时间)超过5日的,应当为消费者提供备用车,或者给予合理的交通费用补偿。这里面涉及很多售后服务的概念,其一是等待配件的时间,其二是备用车,其三是交通费用补偿。要做到5天内修好车,经销商必须具备维修车辆的技术能力,这是减少维修时间的前提,但不可能每家经销商都具备这个能力,因此厂商要帮助经销商5天内完成维修就必须建立技术支持体系,而拥有这个体系的厂商目前国内凤毛麟角,但各个厂商的技术培训都在进行,未来要减少维修时间就必须加速维修技术人才培养。
经销商要在保修包换的背景下加速技术诊断能力的提升,提高一次维修合格率,这是降低三包索赔概率的关键,也是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,究竟最终哪些品牌会从三包中受益,让我们拭目以待!
(这是朱伟华关于汽车、后市场、互联网的观察和思考,微博、微信、搜狐新闻客户端搜索“朱伟华”均可关注朱伟华)